误国殄民的成语故事


误国殄民

拼音wù guó tiǎn mín

基本解释殄:灭绝。让国家受害,人民遭殃。

出处宋·周密《齐东野语·洪君畴》:“贪缪之柏,误国殄民,逐之已晚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误国殄民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误国殄民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莫衷一是 清 吴趼人《痛史》第三回:“议论纷纷,莫衷一是。”
生龙活虎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95卷:“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,更把捉不得。”
活蹦乱跳 曹禺《日出》第四幕:“我一定可以把小东西还是活蹦乱跳地找回来。”
秣马厉兵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成公十六年》:“搜乘补卒,秣马利兵,修陈固列。”
凤毛麟角 明 何良俊《四友斋丛说 文》:“康对山之文,天下慕向之,如凤毛麟角。”
坏法乱纪 西汉 戴圣《礼记 礼运》:“故天子适诸侯,必舍其祖庙,而不以礼籍入,是谓天子坏法乱纪。”
野没遗贤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0卷:“那爷爷圣武神文,英明仁孝,真个朝无幸位,野没遗贤。”
民不畏死 《老子》第七十四章: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。”
偶一为之 宋 欧阳修《纵囚论》:“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,可偶一为之尔。”
大张旗鼓 清 张春帆《宦海》:“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,便大张旗鼓,排齐队伍,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。”